上岳古民居位于佛冈县龙山镇上岳村,始建于南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超过720年的历史。2006年被评为“广东最美丽乡村示范点”,2008年列入广东首批古村落,现正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标准规划整治。
景点介绍
上岳村的特色缘自于上岳古民居,古民居位于上岳村委会横围片村,占地面积约45000平方米。该古民居建筑风格属于明清岭南派,建筑群布局清晰、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保存完好。整个古民居建筑由十八“里”组成,共有37幢108座古民居,每幢民居均雕梁画栋,墙壁绘画各具特色。建筑物均青砖到顶,山墙为耳形,屋檐耳边刻有各种图案。从远处望,可以看见五六十个锅耳式防火墙和硬山顶整齐排列,十分壮观。
古村历史
民安上岳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这里的传统民居保存得相当完整。整个村落大约长200米,纵深50米。这个小村落聚居着朱姓宗族6000多人。从他们的族谱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太祖是南宋抗元名将朱文焕(朱熹第6代孙),至今已传到第32代。这个家族在南宋末年跟随宋恭帝南逃,兵乱之中选择了这个宁静偏僻的地方安居直到今日。
根据《广东通志》和《清远县志》记载,帝祥兴年间(1278年),朱文焕抗击元兵于北江,孤军固守于清远、英德交界处的旧横石,虽然身负重伤,仍然击鼓指挥抗敌,鏖战2天2夜,最后壮烈殉国。其后人避乱于广州,经100多年后,朱文焕第六代孙子英公迁徙到上岳村繁衍生息。至今已经有32代6500多人。
民风民俗
抢花炮
每逢正月十七,各个“里”的村民门就要聚集在一起抢“花炮”。“花炮”编上编号,分为头炮、二炮、24炮、尾炮,还有其他一些小炮。抢到头炮后会带来吉祥、兴旺。
神工戏
每隔6年的秋收后,上岳村的村民们要请戏班来唱戏,称为“神工戏”。有庆祝丰收,感谢神灵,祈祷来年再获丰收的寓意,同时村民们还实行斋戒,举办赈济贫穷的活动。
祭井神
上岳村至今还保留着祭井文化,每逢节气祭日时,上岳村的村民们都要到井边拜祭井神。为了祭祀方便,村民还在井旁设立神龛。这种祭井文化在全国已经十分罕见。
上中下归仁里
上岳村主要有十八里(注: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其中相连在一起的上归仁里、中归仁里、下归仁里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一个里有一个门楼,门楼的门匾乍看没什么特别,细看就令人啧啧称奇了,首个是“归”,第二、第三个“归”字分别少了一横、一撇。听村民的介绍,三个归仁里约建于乾隆年间,由于建造时间不一,古人想出这个法子来区分。
房屋山墙则是有名的锅耳墙。因其形状与菜锅的手柄相似得名。在元明清时代,锅耳墙并非由百姓随意建造,拥有功名的人才有此资格。官位大小决定锅耳的高低,有的锅耳墙在额角上雕龙画凤,可见屋主当年的地位显赫。民间还流传一种说法:修锅耳墙可以保佑子孙当官,蕴涵富贵吉祥丰衣足食。锅耳墙后又称为“鳌头墙”,有“独占鳌头”的寓意。
下归仁里的泗美楼,亦称银庄,是村里最坚固的建筑。外墙厚实,大门是与门廊齐高的铁栅。若是遇到战乱或盗匪,大门一关,谁也奈何不了。沿堂屋的木梯子上到二楼,墙上正面侧面各两个方孔,通过方孔能环视全村,既是观察敌情的瞭望口,防御外袭的射击口,又能通风透气。而银庄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村中91岁的陈奶奶讲,抗日战争期间,村民们因为担心银庄楼层太高成为日军轰炸的目标,把顶层拆掉了。
百年不竭的古井
村里的三口古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井水至今源源不竭,清爽甘甜。这完全取决于古井上窄下宽的特殊结构,形如现在的灯泡。在南方炙热的气候下,这样的结构使井水不易迅速蒸发,又可保持井水的温度。百年前的村民竟有如此巧妙的创造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听老人家讲,他们平时洗衣做饭,冲凉泡茶全都用这古井打上来的水。多少年过去了,古村上下物是人非,但古井仍在,井水仍甜。从外地回来过节的上岳村人,都会打一杯井水,一饮而尽,以解思乡之情。
旅游提示
交通路线
距佛冈县城16公里,有省道经过,交通方便。驾车从广州市沿京珠告诉往北行到佛冈县汤塘出入口转上106国道,然后往广州方向行驶至龙山镇,再转入县道376线,前行15分钟即到达古民居。广州市为出发点,全程时间约1小时。
食住指南
可食住宿县城三星级,二星级酒店。(星光大酒店☆☆☆,洪发大酒店☆☆,爱德华大酒店☆☆,金涛酒店☆☆)
① 本文内容和图片为游客:“昨天今天明天” 分享提供,内容和图片仅供学习、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
②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内容和图片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内容和图片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 本网内容和图片如有侵权,或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或其它任何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