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是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后为华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游览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天源路1190号,占地面积333公顷,建于1929年,是我国历史最久、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被誉为永不落幕的“万国奇树博览会”,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
从5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开始进行系统的学科规划,围绕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先后建立了植物分类、植物生态、植物生理、植物资源、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遗传6个研究室。为了国家的热带亚热带植物战略资源的储备,先后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西植物所、武汉植物园、鼎湖山树木园,创建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开创了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先河。根据国家和中科院关于“植被改造自然”部署,建立了热带亚热带第一个定位站——小良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而后又建立了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进行长期的野外研究。从此确立了我园在植物学多学科综合研究不可替代的地位。
生态研究所:以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C过程为主要研究方向。以野外定位研究台站为基地,开展海岸带、喀斯特、荒坡、矿山等退化生态系统,以及退化和污染农田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经济植物研究所: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资源的战略储备、评价与利用研究。以相关的专类园为基地,开展能源植物、药用植物、野生花卉和果蔬资源的筛选、驯化、评价与开发研究。生物技术研究所: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战略资源植物品质改良和新品种选育。以相关的专类园和实验室为平台,着重于能源植物、观赏花卉品质改良与种质创新研究。
系统与进化研究所:以相关的专类园和标本馆为平台,以高等植物热带亚热带重要类群的专科专属研究为基础,以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与分类系统建立为核心,开展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探讨植物的进化与适应机制。园林与景观研究所:主要从事园林植物生物适应机理与资源保育,以及园林景观设计研究。以相关的专类园为基地,着重于园林植物资源评价与应用、园林设计与规划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研究所:以相关的专类园和实验室为平台,着重从遗传、发育、生理和生态多途径进行珍稀濒危植物的致濒机理与保育研究。
鉴于华南植物园在华南地区的植物研究和科普教在等方面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先后授予了“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广州市环境教育基地”等称号。华南植物园从1980年起向公众开放,1986年被广州市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誉名“龙洞琪林”。1995年被有关机构评为“中华之最”——全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该园每年客流量为40万人次。
① 本文内容和图片为游客:“桂北” 分享提供,内容和图片仅供学习、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
②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内容和图片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内容和图片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 本网内容和图片如有侵权,或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或其它任何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