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厦门机场出来,已经是深夜时分了。出租车带我跨过集美大桥,我摇下车窗,呼吸了一口厦门的海风,很洁净很清爽,没有海腥,顿时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想起了“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对一个城市来说,喜欢上它的空气,才是真正喜欢的开始。
改革开放进行到今天,早已没有了“贫下中农”,不过房价物价的高压之下,身边的“贫下中资”多起来。对于厦门这样的城市,“贫下中资”们的游走是个人性的,体验式的,住平价连锁酒店,找地道的本地小馆子,穿梭在寻常街巷,感受别样人文。
刚好厦门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感受别样人文的城市,看到这里的骑楼,大多比广州的要扎实,不是说现在的修旧如旧,而是说可以看出在初建时就很重实材实料,装饰风格也突出些。厦门的老城区有千姿百态的老树,有沉淀的历史痕迹的小细节,这些细节有解放前就遗留的,也有解放后的革命痕迹,比较集中的地方,我以为当属鼓浪屿、中山路和思明南路一带,如果只有一天时间领略厦门,这三个地方是要去的。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鼓浪屿,应该也有不少的人去过,匆匆上岛,走马观花是大多数人特别是跟团者的选择。每个人都有一个想象中的鼓浪屿,我的想象中,它是类似香港浅水湾那样的高尚社区,香车丽影,酒馆林立,以至于跟出租车司机说去鼓浪屿,以为要穿过跨海隧道,抵达繁盛的时尚地。
所以当我被指点着在轮渡码头下车,买票乘船过海的时候,望着对岸的郁葱小岛,才有点明白鼓浪屿作为一个去处的可爱,上到岛上,看到这个没有汽车只有小径的小岛散落着那么多新旧混搭的房子,我的选择是以码头为起点,找一条名叫内厝澳的路走下去,沿路看到了涂鸦、墙画、家庭旅馆和小酒肆,以及精致犹在的老宅子,伴随着野趣横生的树木,岛上的景致有一种非园林化,有一点厦门地方建筑的原生态特征,有的庭院带着东方特色,更多的宅子是西式的,讲究门庭和样式,注重雕刻造型,窗子很有欧洲情调,老房子较少看到阳台,想来近海多风多雨是一个原因。
大凡中国的城市,名为中山路的一般都是年代久远,坐落老城,如今繁华,商贸时尚和客似云来是肯定的,厦门的中山路有点像韶关的中山路,也都是有步行街的安排,店铺门面的装饰设计很有艺术气息,是在广州之上的,值得一提还有在这样旺铺贵租的地段,还有不少的咖啡馆,其中一条短巷里的一间名叫“杰利咖啡”的咖啡馆被我拍摄了下来,它好像只有3个座位,时值傍晚,老板兼伙计已经开始准备当晚的营生,小店里时尚的照明透露出快乐的气氛来。这里也有巴黎春天这样的大百货,楼下的广告牌也看到诸如“沛纳海”这种纯种小众潜水名表的海报,有的骑楼的白色外墙,会被一块天蓝色的区间装饰,顿时就活色生香起来。
还要说一说思明南路,本来在地图上看中了蜂巢山路,结果去的路上,经过思明南路的骑楼,就让司机停了车,选择住在路边一处斜坡上的山景里的7天连锁酒店,好处是夜来山风徐来,孤灯远远,自有静谧。这条思明南路的骑楼下,店铺都是小买卖,如同广州下九路一带,最值得记住的一字排开的几间卤味店,其中有一间卖“洪濑鸡爪”的店最是正宗,在附近也可以吃到比较正宗的厦门面线和扁食(云吞),在这条路上看到沉积下来的厦门居民生活,林立的铁架上密集的电线,以及簇拥在一起的水表,还有工地围栏上施工者用油漆涂画的蓝天白云。这样的厦门,是旅游者不多见的,而对于游走一族,就自有心得。
最后说一说接触到的小吃,蜂巢山路上有家小笼包店,标明“原某某路某某店”的字样,一般这种店都是比较出名的店,也就是那些出名品质还不错的本土小馆。卤味呢,有一个连锁的牌子,红色招贴,口味是不咸反甜的,沙茶面在中山路一带有一家标明1956的,我疑心它是那个年代就开张的老店,要了一碗,却看到旁边有一个从发廊踱过来的本地青年,要了一个卤味碟头饭,配一碗鱼丸猪红汤,心想这应该是最地道的本地吃食,这里的步行街上有很多嘴馋的人在吃烧烤,厦门的烧烤以烤鱼为主,小店很多,我在集美学村那边光顾过的“江枫渔火”烤鱼店,名字就诱人,东西是偏咸的,刚好搭配本地口味清淡的“雪津”生啤,而在鼓浪屿上频频见到的小吃“海蛎煎”,有点像潮汕的“蚝仔烙”,油性十足。
① 本文内容和图片为游客:“为梦想而战” 分享提供,内容和图片仅供学习、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
②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内容和图片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内容和图片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 本网内容和图片如有侵权,或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或其它任何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